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丨“几元绕开限制”,谁在诱海外黑料爆料平台,揭秘全球热点事件背后的隐秘故事!沉迷网游?
新华社兰州5月28日电 一些孩子沉迷网游,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影响。近年来,国家多次出台政策,相关情况得到明显改善。
但“新华视点”记者近期调查发现,网络平台上,仍有一些商家宣称“几元绕开限制”“不设防畅玩”,诱导孩子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。
有学生经常课后、熬夜玩网游
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下发《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,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、周六、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。
但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发现,一些学生经常在课后、半夜等时段玩网游,且连续玩好几个小时。
放学时段,记者在多地中小学附近看到,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握着手机玩网游;有的学生明明在等车,车来了却不走,非要打完这一局才行。
颜未霖是兰州一所中学的班主任,他班上有近三成学生在非规定时间段玩过网游。这个学期以来,他已经好几次看到学生凌晨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游戏动态,动态更新持续到两三点。
初二学生范文越(化名)告诉记者,他和同学假期几乎每天都玩网游,时不时玩到后半夜。“有人一天持续玩了8个小时,还有人通宵玩。”
资深游戏玩家小王注意到,早中晚不同时段,玩网游经常遇到未成年队友。“从聊天对话感觉对方不像成年人,一问果然在上小学或中学。”
此外,不少孩子为网游“氪金”。
今年4月,安徽一名9岁孩子在小程序上玩游戏,一天时间充值7000多元。扣款记录显示,一个小时内,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笔充值扣费,单笔最高648元,最频繁的时候一分钟内支出3笔648元扣款。
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,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相关投诉达3万多条,不少投诉涉及的充值金额过万元。
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400多起。据了解,根据此前判例,诉讼中要求返还的平均标的金额是8万元。
“几元绕开限制”“不设防畅玩”的背后
根据相关规定,所有网游必须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,所有网游用户必须使用真实有效身份信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并登录,网游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。
记者调查发现,部分小程序类游戏未落实实名认证,甚至无需登录,点开即玩。“我和同学经常玩这个,不需要实名。”范文越指着一款互动小游戏说。
记者随机选择几款小程序类游戏,其中两款出现“访问社交平台账号信息”弹窗,记者点击拒绝后仍可继续玩。
“如果玩的网游需要实名认证,上网花钱租或买个账号就行。”多名初中生告诉记者,之所以能熬夜玩、大额充值,是因为在网络平台上租购了成人游戏账号,没有时长、时段、充值等限制。
电商平台上,租售游戏账号相关商品6000多个,最低只需要几元钱。记者咨询多个商家,均未被问及是否已成年,还有商家表示账号已经实名,无防沉迷限制,放心玩。
记者花12.88元购买了一个游戏账号,按照客服指引,未经人脸识别顺利登录。客服告诉记者,账号为虚拟实名,关联随机生成的虚拟成年人身份证号。记者使用该账号玩游戏、充值均无限制。
据介绍,关联身份证号虽为随机生成的虚拟信息,但一些游戏系统的身份信息验证渠道尚不完善,不能有效验证身份证号的真实性。
多方合力织密防护网
《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.96亿人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.3%,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。
“未成年人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,沉迷网游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。”颜未霖说,有学生因此成绩大幅下降,还有的出现偏头痛、心悸以及情绪等健康问题。
去年1月1日起实施的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规定,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,否则将视情况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,暂停相关业务、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等处罚。
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洪鹏建议,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强执法监管,开展专项检查,严厉打击违规行为,确保防沉迷工作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;平台也应强化监督检查,屏蔽相关关键词,及时处置违规商家并上报。
“网游企业可通过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可能存在异常情况的账号。”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盛玉华说,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上网状况,正确认识网络和游戏对孩子的影响,疏堵结合;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,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。
前不久,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上线。专家表示,这有助于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程序、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打通软硬件壁垒,形成保护合力,协同共治,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沉迷措施。
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通过建立健全多方良性互动机制,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,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友好、清朗的网络空间。”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说。
新华社“新华视点”记者姜伟超、王俊杰、马莎